如果你和另一个同伴是一起杀人抢劫案的共犯,由于证据不足,警方将你们隔离囚禁,判决结果公布前彼此间无法沟通,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三条路,一,咬紧牙关顽抗到底,由于缺乏关键证据,两人将各获刑一年;二,若一人坦白,而另一人沉默,揭发者因立功而即刻获释,同伙则入狱十年;三,若互相检举,因证据确凿,两人都将获得八年刑期,在关乎命运的十字路口,你会选择合作还是背叛?“囚徒困境”游戏又被称为“囚徒二难”或“囚徒博弈”,是美国兰德公司在1950年所提出的理论,后来由顾问艾伯特·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阐述并命名为“囚徒困境”。 在这场游戏中,两名罪犯对以上三种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了然于胸,出于人性角度考虑,他们在权衡利弊后都想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因此他们会做出两种选择:相互合作或者彻底背叛。有趣儿的是在这场博弈中还有一个不稳定的变量,即对方的选择,对方的一念之差同样会决定你的命运,因而揣摩别人的想法才是这场博弈的核心。两种选择将导致4种不同的后果,从a角度分析,如果对方咬死不松口,比起一年的刑期,那么你的最佳选择自然是背叛,这样可以立即释放。从b角度分析,如果对方选择招供,你就会陷入被动之中,抵赖不让等待你的就是10年牢狱生涯,此时你的最佳选择仍然是背叛,至少还能争取两年减刑,无论怎么看“招供”似乎都是最优解。 在人性面前,信任简直脆弱的不堪一击,因此第2天检察官桌上出现的往往是两份认罪供述,这种毫无悬念的结局恰好印证了博弈论中的“纳什均衡”,即某情况下,无一参与者可以通过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。可是如果选择合作,双方各获刑一年,轻松实现双赢,为什么却没有人尝试呢?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·阿克塞尔罗德就尝试将囚徒困境进行多次重复,随着次数的逐步累加,合作最终战胜了背叛。转折的关键在于,如果博弈被反复的进行,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伙伴前一回合的背叛行为,这时合作就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,因此“囚徒困境”的破局点恰恰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和彼此的信任度。 有人认为“囚徒困境”只是一个假设性问题,然而他却每天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上演。每天早晨地铁都人满为患,很多人卡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,如果按照秩序先下后上,其他人选择换乘,那么问题将迎刃而解。发生冲突时,我们总是下意识的美化自己,丑化对方,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镜像知觉”,因此想要做到双赢,首先就要寻求合作和共赢,比起个人眼前的得失,更看重集体的长远利益,斤斤计较只会导致两败俱伤。其次,不要高估自己的透明度,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总会出现一种信任度错觉,认为对方已经接受到自己的善意,可事实却并非如此,因此及时的释放善意也是沟通中的重要一环。 |